En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官方微信公众号
    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重电微信公众号

智汽微信公众号

团学动态

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相生相织 无问冬夏

“幺妹要勤快哟,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哟,四天就崩了弦......衣衫做好了,穿起起像天仙。”这首反映荣昌人编织夏布场景的曲儿是由荣昌夏布老一辈传承人颜坤吉老人所创作。如今老人已仙逝,不过在荣昌,匠人们编织夏布时依旧会唱起这首曲儿,只是歌声依旧是熟悉的那几嗓子,正如夏布的现状,传承人日渐稀少,好在有李俭康这样的手艺人还在为荣昌夏布坚守。

一段回忆:传承绵延

李俭康的厂房位于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上,说是厂房,其实是一个传统的农家四合院,没有现代的精密仪器,只有两排纯木质的织布机,工人们开工时,木头撞击的声音在院落里回荡,经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洗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以苎麻为原料,经绩成麻线,纯手工织造的夏布便诞生了。李俭康介绍到,从他十五岁从祖父那里学习编织夏布开始,40余年编织夏布的生涯中,这套工序他就没有少过任何一个环节。

岂止40年,这套工序早已传承千年。荣昌,夏布之乡,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气候潮润,土壤中性,为麻类种植和夏布织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李俭康口中的荣昌夏布手工技艺早已被反复验证千百年。

一双双巧手,在纺机来回变换间,日渐粗糙;

一把把木梭,在麻线来回穿梭间,日渐光滑;

一匹匹夏布,在濑溪河中浆漂后,名声远扬。

诗经中记载“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到如今,以李俭康为代表的夏布匠人们依旧把每道工序做到极致的“匠心独运”,经线与纬线完美交织,让古老的夏布不断萃取历史的底色,焕发时代的光泽,展现东方文化独有的气质。一如夏布给人的感觉,质朴,素淡,低调,亲和,却不失雅致考究,别具一格。

IMG_20200724_093505IMG_20200724_093521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荣昌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并衍生出了粗布、细布和罗纹布等种类,这种在当时“精贵”的布料在当时成为贵族喜爱的“爆款”。能得一方青睐,仅仅好看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仅此一家”的独门优势。宋朝戴复古《白苎歌》中说到夏布,是这样描述的:“雪为纬,玉为经。一织三涤手,织成一片冰。”

关于夏布的得名,有种说法是,夏布服装透气性好,适合夏季着装,因此称为“夏布”。巴渝地区夏天又热又闷,针对这种天气,夏布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一种集易洗易干、古朴雅致、美观大方、凉爽理汗、舒适宜人于一身的布料,着实是夏日衣着上等佳品。穿着好看、舒适、清凉,夏布自然就流行了。

而这背后也是东方人匠心的体现,李俭康介绍到,夏布的原料是苎麻,苎麻的皮层韧劲十足,其中的纤维撕成细条,手搓连接成线,是可以织成布的材料。在荣昌的乡间,苎麻或成片种植,或散落于田边路边,看起来平凡无奇,只是一种长的较高的草本植物,但它们的确是织造面料的重要材料来源。工艺的精致、用料的考究,才形成了荣昌夏布透气、滹汗、挺括、凉爽宜人的特点。

据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荣昌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荣昌夏布也因此盛极一时。

IMG_20200724_094157IMG_20200724_094320IMG_20200724_094458IMG_20200724_094830

一种精神:刻苦又深刻

开始的不熟到后来的精通,这是一个时间的积淀;从开始的坚持到后来的传承,更是他们坚韧质朴的精神。李俭康的一句话印象很是深刻:虽然现在织布的人少了,但是作为夏布的传承人,我们的精神尚在,而且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祖辈人的辛苦劳作,更不会让它消失。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蕴的是巴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素朴的劳动生活观,彰显出质朴的人文精神。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给予我们的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世代传承这一种坚韧质朴的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要去遵循这种世代传承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上一篇:凝心聚力再出发 砥砺奋进新征程—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学管队伍开展团建活动

下一篇:智汽学院暑期【返家乡】系列活动之六:顺时代潮流,创新木偶技艺,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梦

关闭